目前学院学科由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构成;预计2025年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师资队伍规模达到30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师资队伍规模达到20人,省部级人才3-5人,入选省级及以上课程、教材1-2门(部);科研经费达到2000万元/年;实验平台基本建成,满足教学和科研基本需求,每年发表30-40篇A类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项,纵向科研项目5项左右。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具体内容如下。
1.风能高效及安全利用
该方向是新能源学院长期建设的特色学科方向,将在风资源、风电场微尺度空气动力学、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风电机组控制、风电机组结构一体化设计及可靠性设计、海上风电机组设计与运行、风电场规划与设计、风功率预测、风电场并网控制、风电场故障诊断、数字孪生风电场、含风电能源互联网与电网互动、新能源经济学、新能源碳评价等方向持续强化特色建设,支撑学校新能源学科的发展。重点在大型风电场优化设计、大型新型和海上风电机组优化设计和大型风电场高效可靠运行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国产化软件平台、关键装备等方面取得有影响力的成果。
2.太阳能与综合能源利用
该方向包括太阳能和综合能源利用两个研究领域,其中太阳能领域在太阳能光热热质传递、太阳能光伏电池效率提升机理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同时在太阳能资源评估与预测,太阳能新型高效光伏电池研发、太阳能光热发电关键装备研发、太阳能光伏光热电站规划设计,太阳能发电系统运行维护和太阳能发电系统并网等工程应用方向开展成果转化及技术升级;综合能源利用方向发展以风电、光伏、水电、光热、火电等发电形式,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多种储热介质等储能形式的多能互补,以及面向以上述电源、储能背景的热电联产、供热管网、典型用能负荷等为主的并网互动,开展其智慧规划设计、性能评估、互补互动、预测及诊断以及相关的绿证、碳评价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重点在太阳能光伏、光热以及多能互补的设计和运行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系统智慧运维平台、国产化软件和装备等方面取得有影响力的成果。
3.高效储能系统
该方向是新能源学院布局的重点发展研究领域。基于储能领域学术前沿、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地方产业需求等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结合河海大学优势学科以及学科特色,该方向将重点布局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为特色的电化学储能研究(锂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拓展氢能、压缩空气储能、光热、抽水蓄能等储能技术研究,结合储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耦合集成研究。该方向将围绕先进储能材料智能制造、高性能储能器件设计、储能系统智慧管理、新一代储能技术开发及系统集成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通过与储能行业、企业密切对接,引领、推动储能产业技术进步,在先进储能理论、材料、工艺、装备、器件、系统等方面取得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果。